欲如意足
發布時間:2020-05-12 14:28:24作者:念佛網兩翼篇 四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 4-2-1 欲如意足
「諸比丘!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,獲心一境性,此名為欲三摩地。
彼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,起欲、精進、發勤,策心而持。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予斷,起欲、精進、發勤,策心而持。為令未生之善法生,起欲、精進、發勤,策心而持。已生之善法為令住、不忘失,倍修習、廣修習、圓滿之、起欲、精進、發勤,策心而持。此名為勤行。
以欲,修三摩地,而是勤行,諸比丘!此名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。
(南傳相應部六 神足相應105-106)
由經文可知道,四正勤是四神足的前行,但他亦是通貫修習八正道的最初以至最終,如果無四正勤則會流于放逸,因此佛陀說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不放逸,圣者對惡不善法是戒慎恐懼絕不會犯,已斷了下三惡趣道;對一切善法是不迎合強求而隨緣增上。
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(梵 chanda-samādh i- prahāna-sajskāra-samannāgata-rddhi-pāda,巴 chanda-samādhi-padhāna -sajkhāra-samannāgata-iddhi-pāda),由想達到神通之意欲力發起之禪定。又作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、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、欲神足、欲如意足。欲三摩地勤行,拆分三部份來說明,勤行即四正勤,三摩地(色界四禪或稱四根本定)是所要修習得到的,欲是欲望、渴望獲得三摩地,就像渴望想做一件事或去一個地方,就會積極行動去達成所要的目標與目的地,下段則進入如何離五欲去五蓋,前后上下周遍觀察,日夜相續的實際操作。
「諸比丘!于此,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,如是我于欲不過分退縮、不過分精勤,于內不收、于外不散,有前后想而住,后如前、前如后,上如下、下如上,夜如晝、晝如夜,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,修習光耀心。
「諸比丘!以何為欲,過分退縮耶?
諸比丘!欲,與懈怠俱行、與懈怠相應。
諸比丘!此名之為欲過分退縮。
諸比丘!以何為欲,過分精勤耶?
諸比丘!欲,與掉舉俱行、與掉舉相應。
諸比丘!此名之為欲為過分精勤。
諸比丘!以何為欲,于內為收耶?
諸比丘!欲,與惛眠俱行、與惛眠相應。
諸比丘!此名之為欲,于內為收。
諸比丘!何為欲外散耶?
諸比丘!欲,依外之五妙欲而擴散。
諸比丘!此名之為欲,于外為散。
諸比丘!以何為比丘有前后想而住,后如前、前如 后耶?
諸比丘!于此有比丘,對前后想善持、善作意、善觀、于慧善通達。
諸比丘!如是比丘有前后想而住,后如前、前如后。
諸比丘!比丘以何為上如下、下如上而住耶?
諸比丘!于此有比丘,觀察由足跖以上、由發頂以下至皮為邊際,充滿種種不凈之此身,此身為發、毛、爪、齒、皮、肉、筋、骨、骨髓、腎、心、肝、肋、膜、脾、肺、腸、腸間膜、胃、排泄物、膽汁、痰、膿、血、汗、脂、淚、漿、唾、鼻液、髓、尿是。
諸比丘!如是比丘為上如下、下如上而住。
諸比丘!比丘以何為夜如晝、晝如夜而住耶?
諸比丘!于此有比丘,于晝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
之神足,以行相、特相、因相,同于夜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。于夜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,以 行相、特相、因相,同于晝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。
諸比丘!如是比丘為夜如晝、晝如夜而住。
諸比丘!何為比丘以廣大不纏之心,修習光耀心
耶?
諸比丘!于此有比丘,善持光明想、善攝持光明想。
諸比丘!如是比丘為以廣大不纏之心,修習光耀心?!?/p>
(南傳相應部六 神足相應 116-118)
五蓋是獲得三摩地的最大障礙,五蓋不除卻則三摩地不生,如何除卻五蓋我們就必須先認識五蓋的行相、特相、因相:
(一)懈怠,梵語 kausīdya,巴利語 kusīta。又作怠。心所之名。為「勤」之對稱。即指懶惰之狀態。除意謂不積極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,并有積極行惡之含義。成唯識論卷六(大三一.三四中):「云何懈???于善惡品修斷事中,懶惰為性,能障精進,增染為業。謂懈怠者滋長染,故于諸染事而策勤者,亦名懈怠?!?。放逸梵語 pramāda。心所(心的作用)之名。略稱逸。即放縱欲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之精神狀態。因此懈怠與放逸是歸屬相同之精神與狀態,而放逸是歸屬 14 個瞋心所之一(見阿含要略種種結縛表解 433頁),于四神足如果不歡、不喜修習,縱情于五欲樂而流于懈怠放逸,終至竊取法身慧命,所以大智度論卷十五(大二五.一七三中)說:「一切諸賊中,無過懈怠賊?!顾源藲w屬瞋蓋的行相是懈怠放逸;懶惰是其特相;過分退縮是其因相,于此三相應知其味、過患,且精勤地將其遣除。
(二)掉舉,梵語 auddhatya,巴利語 uddhacca。心所名。指心浮動不安之精神作用,為「惛沉」之對稱。十纏之一;此外,惡作與掉舉合稱掉悔蓋。掉悔蓋的行相是掉舉惡作;心浮動不安是其特相;過份精進是其因相,于此三相應知其味、過患,且精勤地專注于所緣收斂心將其舍離。
(三)惛眠,梵語 styāna-middha,為惛沉及睡眠二煩惱之合稱惛沉及睡眠,同以瞢憒(目暗)、不樂、頻欠、食不平性、心羸劣性為所食(為資糧),俱令心性沉昧為其作用,使身心沉迷、昏昧、沉郁、鈍感、頑迷,而喪失進取、積極活動之精神作用。惛眠蓋的行相是惛沉睡眠;令心沉昧是其特相;于內為收是其因相,于此三相應知其味、過患,且精勤地以光明想予以遣除。。
(四)五妙欲,梵語 pa.ca kāmāh,巴利語 pa.ca kāmā。又作妙五欲、五妙色。指染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欲。即:
(1)色欲(梵 rūpa-kāma),謂男女之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、黃、朱、紫等種種妙色,能使眾生樂著無厭。
(2)聲欲(梵 .abda-kāma),謂絲竹與環佩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,能使眾生樂著無厭。
(3)香欲(梵 gandha-kāma),謂男女身體之香及世間一切諸香,能使眾生樂著無厭。 (4)味欲(梵 rasa-kāma),謂各種飲食嘉肴等美味,能使眾生樂著無厭。
(5)觸欲(梵 sprastavya-kāma),謂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、寒時體溫、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,能使眾生樂著無厭。有漏之五境,其自性雖苦、不凈,但凡夫之欲心所感則為妙樂。
貪欲蓋的行相是受用五妙欲;貪染沉溺是其特相;于外擴散是其因相,于此三相應知其味、過患,且精勤地以不凈觀將其遣除。
(五)前后想(疑),疑,梵語 vicikitsā,巴利語 vicikicchā。心所之名。謂對迷悟因果之理,猶豫而無法決定之精神作用。即對于佛教真理猶豫不決之心。如果于四圣諦、八正道乃至四念處善于持守、善作意抉擇、善觀察于圣道無有懷疑猶豫、于出離慧才能善通達。疑蓋的行相是前后想不一;猶豫不決是其特相;愚癡(于法不明)是其因相,于此三相應知其味、過患,且精勤地以四預流支與四不壞凈予以對治。
以上是五蓋的行相、特相、因相的詳細分別說明,底下是說明如何持續無間斷對治的操作方法,以期獲得事半功倍之效。
(六)上如下、下如上,是觀察自我身體從頭到腳全身,觀察由足跖以上、由發頂以下至皮為邊際,充滿種種不凈之此身,此身為發、毛、爪、齒、皮、肉、筋、骨、骨髓、腎、心、肝、肋、膜、脾、肺、腸、腸間膜、胃、排泄物、膽汁、痰、膿、血、汗、脂、淚、漿、唾、鼻液、髓、尿是。不論你所觀察的是三十二或三十六物,如能深刻體會全身臟器的腥膻惡臭、無一可愛而生厭患,這是不凈觀觀察的目的。此不凈觀的主要對治的是貪欲蓋。
(七)夜如晝、晝如夜,于白天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,觀察五蓋的行相、特相、因相,同于夜晚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;于夜晚亦如同白天一樣,觀察五蓋的行相、特相、因相,五蓋猶如五賊一樣,是不因白天或黑夜而隨伺在側,因此晝夜六時(古印度時間)除了中夜(10時~凌晨 2時)睡眠,其余時間則禪修、托缽、經行,隨時觀察五蓋收攝六根。此項是對治五蓋全部。
(八)廣大不纏之心,修習光耀心,纏,梵語 paryavastha na。指心之纏縛,能妨礙修善。為煩惱(尤指隨煩惱)之異名。無慚、無愧、嫉、慳、悔、睡眠、掉舉、惛沉等八隨煩惱,稱為八纏。八纏加忿、覆,則為十纏。如果要讓心廣大不纏就必須修習光耀心,善持光明想、善攝持光明想。光明想是歸屬舉相,因禪修靜態不動收攝時間較多,或者是身微恙產生幻覺,可依光明想消除惛眠與幻覺,因而此項主要對治是惛沉。